“你知道吗?” Aki Lipin (80岁)说: “小时候,我们一早醒来就到跑到森林去。”
“去哪里干甚么呢” 老人家一有空就会开始叙述往事,我习惯性的配合他。
“去玩啊!”他继续说: “我们爬到很高的树上去,然后等。”
“等甚么?”他开始引起我的好奇心了。
“等老虎还有大象阿!”他很高兴的说: “我们在树上等老虎或大象经过时用石头丢它们。很好玩, 他们都不会抬头看的。”
我想想就说: “那你们饿了怎么办?”
“饿了就找食物吃啊! 我们都有带白饭去,只要找一找叶菜或抓一抓鱼就好了。玩累了就回家。”
我想了想,怎么跟一些民族志的记录不一样。一些民族志里,Semaq Beri人的主食是番薯还有木薯。我就反问说: “白饭? 以前你们就吃白饭了吗?”
“当然啦! 人怎么不吃饭,以前我家里还有种稻米呢!还有很多很多的水果。”
“那你爸爸他呢?”
“他跟他朋友到其他地方玩了。”
“我们就不一样了”, Aki的女儿(40岁)插嘴说: “小时候都跟爸爸在森林到处找竹子。”
“因为那时候我们要钱买食物阿! 不找竹子哪有钱买米。那时候我们已经没土地种稻米了。土地被外面的人开发成胶园了。” Aki反驳说。被念了下,她也不多说了。
我想那时候大概是七、八十年代,马来西亚大量种植树胶的时候。现这些树胶已被油棕园所取代。
心里感觉不是味道。
突然看到Aki的孙子在旁边玩,就开口喊到: “你今天怎么又不想上学呢?”
“我不想去。我不喜欢那里!”他低着头回我,继续玩他的泥沙。
“为甚么呢?”
他解释: “我也想去念书。可是,那边的学生都很喜欢欺负我们,还嘲笑我们。他们(体格)都很壮,我们不敢反抗他们。”
我听后有点难过。怎么会这样呢?我想起我念小学时,总会看见其他小孩集体欺负一些小孩。这是因为那些小孩不懂事,还是小孩在模仿着大人的行为? 但不管大人或小孩的群体内,总会有少数被嘲笑、被欺负的人。还是人性本是如此吗? 我不解。
“那你不去上学你要做甚么呢?”
小孩说: “我可以去附近打工啊! 像昨天我就去了一个果园采西瓜。”
我回头看看Aki和他女儿有甚么反应。
Aki摇摇头说: “他不喜欢去,就不能逼他去。”
“那对他未来有保障阿!”
他继续说: “可能吗? 今天也不知道怎样过, 想甚么未来呢!我们也不知道。”
很多人看到原住民的成年人不工作,小孩都不上学,就觉得原因是他们喜欢悠闲的生活。请他妈的不要太过份!请将自我的优越感丢掉,也将那虚伪的同情心收起来,好好地聆听他们的想法,并尝试理解下他们曾经做过的努力。大人不工作很可能是没工作,努力了这么久,临时的工作、微薄薪水对改善生活从来一点用处都没有,不如过一天算一天。小孩去上学面对的不仅是课本,还得面对人给予的压力。
一般人似乎将“努力工作、好好念书”看成是改善生活的同等词。可是,居住边缘地区又必须与主流群体竞争的状况下,他们真的有可能作出改变吗? 教育是需要金钱去长期投资,工作也要有机会(工作这一句再讲得详细一点)。但到了城市又怎样? 微薄的薪水、缺乏资源、与具有雄厚基础的他人竞争,也只不过陷入贫穷的再循环而已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